首页 > 院部设置 > 土木工程学院 > 学生活动

学生活动

首页 > 院部设置 > 土木工程学院 > 学生活动

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(八):薪火传大包干志,青春筑振兴新篇

  2025-09-18 17:00:04    

  2025年盛夏,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的稻田里,一抹青春身影格外亮眼。以唐文韬为负责人,朱梦洋、张涛、许传杰、张冉等不同专业青年学子组成的皖江工学院实践团,怀揣对“大包干”精神的敬畏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,在这片镌刻中国农村改革记忆的土地上,用专业实践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篇章。

溯源:以青春之姿叩响改革精神的时代强音

  作为因18枚“红手印”载入中国农村改革史册的村落,小岗村“敢闯、敢试、敢为人先”的大包干精神,历经四十余载仍焕发蓬勃生机。实践团在活动筹备阶段便深耕历史:通过研读改革史料、聆听老党员口述往事、参观大包干纪念馆等方式,逐字逐句梳理改革历程,深刻领悟精神内核。“我们不仅要做历史的‘学习者’,更要做精神的‘传承者’,思考如何让大包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。”负责人唐文韬在团队动员会上的话语,为实践活动定下核心方向。

  为提升实践专业性与针对性,团队结合成员专业优势制定精准方案:交通专业的朱梦洋、张涛聚焦乡村基础设施,重点调研村内道路通行效率、水利设施对产业的支撑作用;给排水专业的许传杰、张冉则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,实地勘察污水处理管网、居民供水系统运行情况。跨专业协作的模式,让实践力量更贴合小岗村发展需求,也为后续工作注入多元智慧。

深耕:多维度发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

  (一)产业发展:专业赋能,破解发展瓶颈

  在小岗村草莓种植基地,团队成员们拿着土壤检测仪穿梭田间,仔细记录数据。他们发现部分种植区域存在灌溉不均的问题,导致草莓长势差异明显。团队结合交通工程管网规划知识,提出“分区控压、精准滴灌”的改造方案,既减少水资源浪费,又能保障草莓均匀吸收养分。此外,针对当地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,团队还协助种植户策划“草莓采摘+改革民俗体验”套餐,串联起种植基地、大包干纪念馆、老党员故居等节点,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。

  (二)文化振兴:活化记忆,讲好小岗故事

  团队成员们化身“红色文化宣讲员”,在大包干纪念馆为游客讲解那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历史;他们走访村中老人,收集整理即将失传的民俗故事,拍摄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;还协助当地完善“改革记忆”主题旅游线路,在关键节点设置互动装置,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大包干精神。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,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小岗村的文化底蕴。

  (三)人才培养:实践磨砺,锻造青年担当

  实践过程中,团队成员们不仅是“调研者”,更是“参与者”。他们参与村庄环境整治,协助规划垃圾分类站点;走进农户家中,宣讲乡村振兴政策;在与村干部、村民的一次次沟通中,锻炼了调研分析、问题解决的能力。“以前在课堂上学的是理论,这次在村里真正体会到了‘纸上得来终觉浅’,也明白了青年在乡村发展中可以发挥的价值。”团队成员们在实践日志中写道。

续航:以调研成果绘就乡村振兴长远蓝图

  实践接近尾声时,团队成员们整理出了一些调研资料,涵盖产业发展、文化传承、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。针对村庄发展的痛点,如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、文化资源的活化路径、基础设施的优化方向等,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。

  “我们的实践结束了,但对小岗村的关注不会停止。”负责人表示,团队计划与小岗村建立长期联系,持续跟踪调研成果的落地情况,也将通过校园宣讲、线上平台等方式,让更多青年了解小岗村的故事,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。

  从历史深处的改革火种,到新时代的青春实践,团队以“薪火相传”的担当,在小岗村的土地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青春图景。他们的实践证明,青年力量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,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让大包干精神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。

  编辑:唐文韬  预审:钱宝年 梅立群  审核:王瑜

暑期“三下乡”社会实践(八):薪火传大包干志,青春筑振兴新篇

  2025-09-18 17:00:04

  2025年盛夏,安徽滁州凤阳县小岗村的稻田里,一抹青春身影格外亮眼。以唐文韬为负责人,朱梦洋、张涛、许传杰、张冉等不同专业青年学子组成的皖江工学院实践团,怀揣对“大包干”精神的敬畏与助力乡村振兴的热忱,在这片镌刻中国农村改革记忆的土地上,用专业实践书写新时代青年的担当篇章。

溯源:以青春之姿叩响改革精神的时代强音

  作为因18枚“红手印”载入中国农村改革史册的村落,小岗村“敢闯、敢试、敢为人先”的大包干精神,历经四十余载仍焕发蓬勃生机。实践团在活动筹备阶段便深耕历史:通过研读改革史料、聆听老党员口述往事、参观大包干纪念馆等方式,逐字逐句梳理改革历程,深刻领悟精神内核。“我们不仅要做历史的‘学习者’,更要做精神的‘传承者’,思考如何让大包干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活力。”负责人唐文韬在团队动员会上的话语,为实践活动定下核心方向。

  为提升实践专业性与针对性,团队结合成员专业优势制定精准方案:交通专业的朱梦洋、张涛聚焦乡村基础设施,重点调研村内道路通行效率、水利设施对产业的支撑作用;给排水专业的许传杰、张冉则围绕农村人居环境改善,实地勘察污水处理管网、居民供水系统运行情况。跨专业协作的模式,让实践力量更贴合小岗村发展需求,也为后续工作注入多元智慧。

深耕:多维度发力,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

  (一)产业发展:专业赋能,破解发展瓶颈

  在小岗村草莓种植基地,团队成员们拿着土壤检测仪穿梭田间,仔细记录数据。他们发现部分种植区域存在灌溉不均的问题,导致草莓长势差异明显。团队结合交通工程管网规划知识,提出“分区控压、精准滴灌”的改造方案,既减少水资源浪费,又能保障草莓均匀吸收养分。此外,针对当地乡村旅游同质化问题,团队还协助种植户策划“草莓采摘+改革民俗体验”套餐,串联起种植基地、大包干纪念馆、老党员故居等节点,为村民拓宽增收渠道。

  (二)文化振兴:活化记忆,讲好小岗故事

  团队成员们化身“红色文化宣讲员”,在大包干纪念馆为游客讲解那段波澜壮阔的改革历史;他们走访村中老人,收集整理即将失传的民俗故事,拍摄成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传播;还协助当地完善“改革记忆”主题旅游线路,在关键节点设置互动装置,让游客沉浸式感受大包干精神。他们希望通过这些方式,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小岗村的文化底蕴。

  (三)人才培养:实践磨砺,锻造青年担当

  实践过程中,团队成员们不仅是“调研者”,更是“参与者”。他们参与村庄环境整治,协助规划垃圾分类站点;走进农户家中,宣讲乡村振兴政策;在与村干部、村民的一次次沟通中,锻炼了调研分析、问题解决的能力。“以前在课堂上学的是理论,这次在村里真正体会到了‘纸上得来终觉浅’,也明白了青年在乡村发展中可以发挥的价值。”团队成员们在实践日志中写道。

续航:以调研成果绘就乡村振兴长远蓝图

  实践接近尾声时,团队成员们整理出了一些调研资料,涵盖产业发展、文化传承、基础设施等多个维度。针对村庄发展的痛点,如产业升级的技术瓶颈、文化资源的活化路径、基础设施的优化方向等,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案。

  “我们的实践结束了,但对小岗村的关注不会停止。”负责人表示,团队计划与小岗村建立长期联系,持续跟踪调研成果的落地情况,也将通过校园宣讲、线上平台等方式,让更多青年了解小岗村的故事,参与到乡村振兴的事业中来。

  从历史深处的改革火种,到新时代的青春实践,团队以“薪火相传”的担当,在小岗村的土地上勾勒出乡村振兴的青春图景。他们的实践证明,青年力量与乡村发展的同频共振,必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让大包干精神在新时代的田野上结出更丰硕的果实。

  编辑:唐文韬  预审:钱宝年 梅立群  审核:王瑜

微信公众号

官方微博

QQ公众号